月光曲教学反思

时间:2025-04-13 21:17:29
月光曲教学反思

月光曲教学反思

作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课堂教学是我们的工作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那么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月光曲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月光曲教学反思1

《月光曲》,是一篇老的不能再老的课文吧。一拿到这样的课文,我就急于上网,想去看看对这篇课文的不同设计。一搜索,名师的教案多如牛毛。特别吸引我的是将军晶全国阅读课的教案和视频。于是,静下来看了一堂他上的《月光曲》。一开始的音乐导入,“未成曲调先有情”,喜欢;用“触动”点起火花,品读对话,有味;通过对“您”的设疑,深入理解“知音’激起又弹一首的激情;结尾的音乐出去,又一次激起了学生的情感。看着看着,心里有股莫名的冲动:就按他的上,一定出彩!

理出了将军晶的教学设计,我正沉醉其中,又开始犹豫了:三个都这样上呢?放弃吧,上出自己的特色!冷风冷雨中冒出的花儿需要勇气,同样跳出精彩的教学设计,也需要勇气。华灯初上,我开始了自己的教学设计之旅。依据课文的写作特点,不上前面,只有后面的教学设计了。初次朗读月光曲意境美的部分,思绪乱成一团,直接跳到这里,学生能入情入境的去朗读和理解吗?心中顿时没有了底气,而且这类课文也不是我上课的风格,所以越感心虚。但越读后面的月光曲画面,越觉得非上它不可。其实月光曲的意境美,不仅仅是对月光曲给人画面的美,能成为名曲,还有是美丽的传说和里面蕴含的内涵。但一切都可以在这一段层层品读进去:感受《月光曲》美的意境,感受音乐家贝多芬同情劳动人民的美好的思想感情。确定了目标和教学内容,我开始了具体的教学设计。

一、利用音乐及相关的图画让学生感受《月光曲》的魅力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将人之创造潜能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的根。”由于《月光曲》所处的环境相对我们的学生而言,实在太过于遥远了。所以,在教学中,我采用“体验探究法”阅读课文,即课堂上让学生从感官上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中先让学生自由去读,去想象脑海中看到了什么画面,然后再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画面来谈:哪些语言文字让你读出了画面?接着让学生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再让学生闭眼细心聆听《月光曲》,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与之前所见的画面相对比,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然后,通过指导阅读把人物的“感情线”和音乐的“乐曲线”有机地交织起来,巧妙地化难为易,变无形为有形,使学生既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还在发现美、感悟美的阅读中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共鸣,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二、以自己的理解渗透入学生当中。

课前,我曾多次听《月光曲》这一首曲,觉得这曲中所展现出来的优美、和谐的旋律是非常动听的。因此,在教学中,我也同样地让学生多次听这首曲子,让他们从感官中理解这首曲子,让他们在读和听的过程中感受到“海上升明月”的奇丽景象划分成三个画面(第二次“三步分解”乐曲再一次理出人物感情变化线):

第一幅:月亮刚从“水天相接”处升起,海面上“洒遍银光”;

第二幅:月亮越升越高,天空出现了“一缕一缕轻纱似的微云”;

第三幅:“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

这不仅是听,还要让学生想象,读出来。在充分理解之后,还让学生根据我所出示的画面哼出相应的旋律,以加深学生的理解。而且,在教学当中,我充分利用自己的肢体语言及声音高低、面部表情来调动学生的激情,让学生感染到自己情感,从而融入自己的.激情当中,创设出良好的教学环境。而学生也能在我的指引下,逐渐地理解《月光曲》,并有了自己的观点及感受,再利用朗读来充分表达出来,让学生的情感得以充分的发泄,以达到情感上的升华。最后,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自己的理解。以“读”为本。分层次、多角度、全方位地指导表情朗读至诵读。学生在感受文本的文字之美、音韵之美、表达之美、意境之美和人性之美的同时,亦提升了自我的精神境界和生命的价值。

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们从各种感官中都得到相应的理解,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有力地促进学生思维及想象力的发展。

但课堂的变化总是无法预设的:

一、读词理解,插曲遗憾

在读词理解的时候,有个学生说:“这些词语都是描写水的。”当时,我的心里猛地一怔:幽静、恬静、清静,怎么可能是描写水的呢?我再次发问:“同学们,你们同意吗?”这时,我多么想听到异类的声音:“老师,我不同意,他们都是描写静的。”但出乎意料的是,所有的同学都同意,而且不少学生都一个劲儿的点头。如果是平时的上课,我一定会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这个词所在的句子,然后让学生读中理解它的意思。“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词语,是最有效的方法。”但因为是公开课,所以我犹豫了:如果去找,那一定时间不够,但就这样一个劲儿地问下去,以词解词,很难体会。因为我的顾虑,所以我还是选择了让学生从字的意思上找区别。虽然后来学生都理解了,但这种以说来代替自己理解的方法,对于学生而言只是一种表面的理解现象。

二、画面理解,散乱不集中

在品读月光曲画面美的时候,因为自己心中对三幅画面的句子,要抓住哪个重点词来进行品读,不是理解很到位,所以有点儿给学生拽着走的味道。如学生在月光除洒画面品读时,一个学生说:“我喜欢一个洒字,因为洒满了银光。”其实洒是一种大面积的播撒,银光是一种颜色。完全可以结合“霎时间”来体会时间短暂,但一瞬间海面由黑暗变成了银色,一切一切都是在一眨眼之间发生了变化。应该引导让学生结合“霎时间”来体会那种神奇的美丽,再通过自己的朗读读出句子中的情感。

月光曲教学反思2

《月光曲》既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也是一篇富有传奇色彩的小学语文课文。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是了解贝多芬创作《月光曲》的经过,并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根据教材设计意图,我在教学中,以课文的课后题“贝多芬为什么要弹琴给兄妹俩听?为什么弹奏了一曲又一曲?”为中心问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让学生从感受《月光曲》清幽,汹涌澎湃的意境,并分辨课文中哪些是实在的事物,哪些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体会两者结合的.作用。而这正是课文教学的难点。我在教学中利用课件让学生在聆听《月光曲》的同时,让学生能从视觉、听觉上感受到《月光曲》的魅力,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并用一个词来表述自己想象到的景象,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就这样,通过指导朗读理解了乐曲的发展层次,又弄清了贝多芬感情波澜的推进,完成了学习语文与欣赏艺术的完美结合。

此外,带文环节我带了贝多芬的另一首名曲《致爱丽斯》的创作过程,也是为了一个即将死去的穷苦人而作,在这个穷人即将离开人世的时候,他用他的音 ……此处隐藏11763个字……被月光照的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通过这几句话的重点指导,辐射全篇文章,做到了有层次的读,这个点抓的比较实。

如开课伊始,播放《月光曲》让孩子们自由联想,然后从书中找到与之兄妹俩联想的句子。接着,再让孩子们自由读,一边读一边思考乐曲的变化,从而进一步感悟课文内容。紧接着让孩子们试着把这样的变化给读出来,品悟语言文字,并安排了孩子们分层读出这种曲调的变化,让孩子们悟出这种变化实际上也正是贝多芬情感的变化。最后在孩子们水到渠成达到感情朗读后,我又有了进一步的.要求,那就是配乐让孩子们把这几句皮鞋匠联想的话再读一读,进一步体会乐曲的变化,如果课堂上还有时间的话还可以安排学生及时背诵这部分内容,这样文中的语言就变成了孩子们的语言积累。

就这样,我引导学生一步一步,一层一层,循序渐进在读书的“读”上面做文章,读的不空洞,不单调,读出质量,读出韵味总体来说是比较成功的。整节课是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注重了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在读书的过程中,比较注重语言感悟和运用,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

还有最后这部分听音乐写话,事先我准备了那首《苗岭的早晨》,我认为这首曲子比较容易听得懂容易想象,原本我想给学生限制一下想象的范围,介绍一下这首曲子的背景,但后来我想既然要听音乐联想就让学生天马行空,自由发挥,不要限制学生的思维空间。可是可能是缺乏引导,学生的想象还是比较局限于森林动物的联欢上了。

在上这节课前我十分自信,因为我精心准备这节课,付出了许多的心血,心里比较有底,但是课堂效果却并不象我预期的那样精彩。我太想把每一步走扎实,到位,却因为太过了,反而显得比较烦琐、迂回、浪费一些不必要的时间。如在解决学生提出的那三个问题时,三个问题是互相关联的,但我却没能很好地引导学生将三个问题结合起来解决。另外,我自己感觉在教学设计上比较均衡用力,缺乏侧重点,特别是学生在突破教学难点:理解《月光曲》的创作过程及贝多芬的情感变化与乐曲和穷兄妹俩的联想之间的关系引导得不过深入透彻,估计有些学生还是一知半解。

总之,这节课上完了,给我留下的思索是很多的,既有成功,也有不足。我想就在这样的反复锤炼中,我的教学水平也会逐渐提高吧!

月光曲教学反思14

《月光曲》虽然这是一篇几十年的老课文了,但每次讲到这一课,我都有新的体验。这次,我打破了常规的顺序,先从课文的重点部分——第9段开始:

1、音乐激趣,感受魅力。

在准备这节课时,我把《月光奏鸣曲》反复听了多遍,先让自己感受《月光曲》的清幽,和那汹涌澎湃的意境。带着这份美好的感受走向课堂。课堂上,配上美丽的图片让学生倾听这支曲子,想象由乐曲联想到的画面。学生谈到了浩瀚的'大海,汹涌的海浪,翻飞的海鸥……学生从听觉上感受到了《月光曲》的魅力,我直接过渡到课文第9段,让学生轻声自由去读,“这次,你脑海中又看到了什么画面”,让他们在脑海中形成画面与之前所想象的画面相对比,让他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美读升华,促进理解。

在学生对曲子有了深刻的理解和感悟之后,我让学生多种形式去朗读这部分课文,边读边想象画面,把自己的内心感受在美读中表达出来。配上这支优美的《月光曲》,学生在身临其境中听音乐、读美文,充分感受到了感受文本的文字美、音韵美、意境美。

此时再回到故事的开头,“这支曲子的来历有一个动人的故事”,带学生走进那个月光缥缈的夜晚……

月光曲教学反思15

《月光曲》是一篇意境优美的课文,它生动地记述了著名音乐家贝多芬谱写世界名曲《月光奏鸣曲》的传说。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第八册关于这一课的“教学建议”中,建议教师在学生学习这篇课文前将《月光曲》播放一遍,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对于这个建议,笔者实在不敢苟同。笔者认为,自始至终,都不宜播放《月光曲》这首曲子,因为播放乐曲只能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

小时候看《三国演义》,最令我动容的莫过于第四十二回《张翼德大闹长坂桥,刘豫州败走汉津口》。那“张飞倒竖虎须,圆睁环眼,手绰蛇矛,立马桥上……”,一声吼,曹军尽皆股栗;二声吼,曹军心生退心;三声吼,夏侯杰肝胆碎裂,于是曹军一齐往西奔走,“一时弃枪落盔者,不计其数,人如潮涌,马似山崩,自相践踏。”那时候,我对张翼德真是敬若天神,特别是那几声大吼,让我感觉到山崩地裂般的气势。然而,当我看到《三国演义》电视连续剧中的那一段时,不由得深感失望,电视里的张飞虽然也是“虎须、环眼、蛇矛”,但那三声长吼是如此的低沉压抑、苍白无力,甚至还不如笔者的吼声分贝高。央视“鸿篇巨制”的《三国演义》使我心中张飞的“光辉”形象轰然倒塌。我明白了,拍得再妙的影像作品怎能替代文字之功?

那么,笔者极不赞成在教学《月光曲》一文时播放《月光曲》的原因何在?

一、此情非彼情。

贝多芬是德国作曲家、钢琴家,是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继承海顿、莫扎特的传统,集古典乐派之大成,并开浪漫派之先河。因为他出色的才华与辉煌的'成就,全世界有许许多多的人为之倾倒。文章中的盲姑娘就是其中的一位,在她的心中,充满了对贝多芬的崇敬与爱戴之情。正是出于这种感情,当贝多芬到她的家乡演出之时,她才那么地渴望能亲自欣赏贝多芬的音乐会,她的哥哥才会因为买不起音乐会的门票而深感内疚并为之叹息。可以想象,当贝多芬意外地出现在盲姑娘面前时,她是多么的激动与惊喜,正是这种热烈的情感让她对贝多芬的演奏产生了共鸣。而我们的学生,特别是四年级的学生,除极少数对贝多芬了解一二外,大部分学生只是通过课堂上教师对贝多芬一两分钟的介绍才对音乐家有了初步的了解,谈不上对音乐家的尊敬与爱戴,更谈不上什么热烈的情感。缺乏这样的感情基础,就无法对乐曲产生深刻的认识,无法对乐曲产生内心深处的共鸣。

二、此人非彼人。

从课文的叙述来看,盲姑娘不仅爱音乐,而且懂音乐。她仅听别人演奏过几遍贝多芬的一首曲子,就能基本上把它弹出来。另外,她从一位陌生人的演奏中,能感觉到弹得熟练、感情深,并且准确地判断出演奏者正是贝多芬。这一切,都说明了盲姑娘具有非凡的音乐素养。正是由于音乐方面深厚的底蕴,让她有能力成为贝多芬的知音。而我们的学生,除个别儿童外,绝大部分是谈不上什么音乐方面的素养的。当然,没有多少音乐素养并不意味着就不用去欣赏音乐,但是,要求学生通过乐曲去感受课文里描写的那种意境,去理解音乐中的情感,怕是勉为其难的。而教师意图通过变“抽象”为“形象”,让《月光奏鸣曲》成为突破课文重点与难点的有力武器,也只能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愿望而已。

《月光曲》这篇课文,通过作者优美的文字叙述,我们(哪怕是音盲、文盲,只要认真地读或者听别人读)也仿佛进入了乐曲描述的那如梦幻似的美妙境界,对乐曲产生了无限的向往,同时对贝多芬产生深深的敬仰与爱戴之情——这,正是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我想,教学《月光曲》,“读”才是我们最需要的、最有力的武器。

《月光曲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