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小学数学教案范文汇编8篇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案8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数学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使同学在实际情境中,正确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2、在观察中培养同学的创新意识,训练同学思维的灵活性,在操作、讨论、交流中培养同学自主探究的能力,得出多样化的算法。
3、培养同学的合作意识和学习兴趣,使同学想学、乐学、会学。
4、对同学进行爱家乡的教育,并培养同学的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正确计算100以内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指名口答:
5+8=
9+4=
7+9=
6+7=
6+6=
4+7=
8+5=
8+8=
6+44=
36-5=
45+30=
75-40=
48-3=
57+3=
69-6=
34+5=
2、竖式计算:
23+35=
42+34=
41+56=
34+15=
先让同学独立完成,然后指名说说笔算加法要注意什么?
二、新授:
1、过渡:有两个小朋友,课余时间喜欢集邮,请看(课件出示主题图)
根据这两个条件提一个加法问题,用算式解答
2、研讨算法
同学回答师板书:34+16=
这是一个两位数加两位数,怎么计算?让同学考虑指名回答。
画小棒,竖式计算。根据同学的回答相机板书和课件出示小棒图和竖式
3 4
+1 6
3、小结算法:
相机板书:(1)相同数位对齐。
(2)从个位加起
(3)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一。
4、试一试:
5、想想做做1
三、巩固练习:
1、五一节有没有出去玩?(课件出示照片)这里是哪里?(九滨广场)
我们宜兴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这里有几张是杨老师去游玩时拍下来的照片。以后假期里到森林公园、宜园去领略一下我们家乡的自然风光,顺便拍一些照片留作纪念。你们瞧,两个小朋友正在拍照了,这上面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怎么解决?
2、好的环境需要我们来呵护,请看,一位游客正在扔垃圾呢!
那两个小朋友正在浇花呢!告诉我们什么?要我们求什么?
3、那些小朋友在干吗呢?告诉了我们什么?你会提加法问题吗?怎么解决?
(捡废电池)
小学数学教案 篇2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进行简单的数据整理,能把整理的数据填入统计表.
2.使学生能根据统计表或条形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培养学生整理数据的能力以及根据统计表、统计图进行数据分析的能力.
教学重点
使学生初步认识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表或统计图回答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能把不完整的统计表和条形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学步骤
一、铺垫孕伏.
你家有几口人?
我们班有多少学生?其中多少男生?多少女生?
这些问题太简单了,通过数数就可以实现.但全市有多少人?全国有多少人?是怎样知道的呢?今天我们就共同了解一下简单的数据整理(板书).
二、探究新知.
1.教学统计表.
出示例1.学生住家的分布挂图(例1图).
教师指出:这张图是调查了四年级某班学生居住情况后制成的,通过这张图,一眼就可看出哪条街巷有这班学生.
2.老师进一步引导:每条街巷住了多少同学?哪条街巷的人多?最多的比最少的多几个?全班共多少同学?这时如果只看图,要准确回答以上几个问题,很不容易.
组织学生讨论,怎样做能使回答方便?(将各街人数分别记录下来)
我们可以用画表的方法进行整理.出示下表
街巷名称
学生人数
教师指出:第一栏不填写具体街巷名称,一般留做合计(一共多少人).
3.老师先带领学生填写两个街巷的数据,再让学生在其他街巷对应地方填写数据.然后将一共多少人.在合计栏中填写,形成完整的统计表.指出这样的表叫统计表.
4.组织学生根据表回答问题: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多,是多少?
哪条街巷住的人最少,是多少?
全班共多少人?
5.教学条形统计图.
为更加形象直观地表示数据的多少,常用条形统计图来表示.出示画有小方格的小黑板,说明:每一格代表一个人,有几个人,就用几个小格表示,并把这几个小格涂上色.
6.老师先在纵向上注明人数0,5,10(单位:人),再在横向上标明街巷名称,然后根据学生口述,老师在相应地方涂色,制成条形统计图.
7.看条形统计图,回答:住和平一巷的比住胜利二巷的少几个人.
8.反馈练习:
(1)左图每格代表多少米?
(2)用图表示每人的成绩.
(3)谁投的最远?
(4)谁投的最近?
带领学生完成表示小芳的成绩的长方形条.其他人的'成绩,要求同学们在书中填空完成,并集体订正.
三、巩固发展.
1.四年级一班同学,每人从家里带来一本课外书,办起小小图书室.共有连环画13本,故事书15本,科技书6本,其他书5本.把书的本数分别填在下面的统计表里.
同学们一共拿来了多少本书?根据本数制成条形图,画在下面的方格图上.
回答下面问题:
(1)一个格代表多少本?
(2)哪种书最多?哪种书最少?
(3)科技书比连环画少多少本?
(4)故事书是其他书的几倍?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完成.重点引导:合计栏应该怎样填写?学生分组完成时,可以互相讨论研究.教师巡视时重点辅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马拉松比赛的路程是42千米195米.一名运动员用2小时25分跑完全程.这名运动员平均每分钟跑多少米?
提示:先统一单位,利用此题复习平均的含义,为下节课学习求平均数做铺垫.
……此处隐藏2261个字……法?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画出线段图:
师:仔细观察线段图,你能发现哪些等量关系?
学生自由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根据学生的交流板书:
木本花卉的`盆数×20+20=草本花卉的盆数;
草本花卉的盆数-木本花卉的盆数×20=20;
木本花卉的盆数×20=草本花卉的盆数-20。
2、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师:请同学们观察这些等量关系式,看看哪个数量是已知的,哪个数量是未知的?
生:草本花卉的盆数是已知的,木本花卉的盆数是未知的。
问:能根据上面的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木本花卉的盆数吗?请同学们试一试。
学生试着设未知数,并根据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答。
学生试做后,指名板演。
解:设木本花卉有x万盆。列方程得:
20x+20=140
20x=120
x=6
师:这道题做正确了吗?我们一起来检验一下。
20×6+20=120+20=140
师:通过检验,我们发现木本花卉的20倍+20和草本花卉的盆数相等,符合题意,说明我们的
解答正确,可以写上答语了。
(板书答语)
师:刚才我们根据草本花卉的盆数第一个等量关系列出了方程,你还能根据另外的两个等量关
系列出方程求出草本花卉的盆数吗?请试一试。
学生试做后,指名汇报,板书:
解:设木本花卉有x盆。列方程得:
140-20x=20 20x=140-20
20x=120
x=6
答:木本花卉有6万盆。
解:设木本花卉有x盆。列方程得:
20x=140-20
20x=120
x=6
答:木本花卉有6万盆。
师:我们用不同的方程解决了“木本花卉有多少盆?”的问题,请同学们比较一下,哪个方程
好一些?
生:第一个方程好一些,因为这个方程的等量关系容易找。
三、完成练习,巩固深化
1、教科书第108页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的第(1)小题。
先让学生读题,并想想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再独立解答。交流时让学生说自己是怎样
找等量关系的,又是怎样列出方程的,解方程的步骤是怎样的,是怎样检验的。
2、做练习二十一的第2题。
学生独立完成后,指名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突出要根据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来列方程。
四、课堂作业
做练习二十一的第1题的第(2)小题和第3题。
五、总结学法,谈谈收获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得到这些收获的?
小学数学教案 篇7内容分析:
本堂课是新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一册第三单元的课程。本课教学内容的实质是求相差多少的问题。通过操场上这一场景,使学生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借助主题情境,让学生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尝试解决学生比老师多几人这一问题。是加减法的强化训练。这里的比较多少,不但比较谁多,谁少。而且比出多几或少几?是第二单元比较的深入。同时用文字代替了图形。
学习目标:
1、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2、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初步学会解决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
教学准备:实物投影、小圆片。
课时安排:1~2课时
设计意图:
通过实际情境的创设,和学生自己动手实践,初步掌握谁比谁多(少)几的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能用语言表达,进一步体验加减法的含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投影出示操场上图片。问:同学们看到了这幅图,会想到什么数学问题?
老师有()人?学生有()人?男同学有()人?女同学有()人?一共有多少人?学生比老师多几人?老师比学生少几人?女同学比男同学多()人?男同学比女同学少()人?
二、学生操作,探索新知
1、请同学们拿出小圆片,根据刚才提出的问题在桌子上摆一
摆,并列出算式。
2、学生操作,教师巡视。
3、指名汇报交流,并说说
8-2=65-3=2
4、评价。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觉得哪位同学说得比较好?好在哪里?
三、练习巩固、及时反馈。
1、摆一摆、填一填,要求独立完成。
2、看图,列式计算。
3、小游戏,10把椅子8位同学坐,还剩几把椅子,列式计算。
4、联系生活,拓展练习。
四、课外延伸。
调查本班的男女学生数,并试着提一些数学问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知识?
小学数学教案 篇8课前考虑:
1.概念揭示变“逻辑演绎”为“活动建构”。因数和倍数,保守教材是按数学知识的逻辑系统(除法整除约数和倍数)来布置的,这种概念的揭示,从笼统到笼统,没有同学亲身经历的过程,也无须同学借助原有经验的自主建构,同学获得的概念是刻板、冰冷的。假如能借助同学的操作和想象活动,唤起同学的“因倍意识”,自主建构起“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那么同学获得的概念必定是生动的、有意义的。
2.解决问题变“关注结果”为“对话生成”。要找出一个数的几个因数并不难,难就难在找出这个数的所有因数。这里有一个方法问题。是把方法简单地告诉同学,迫切地寻求结果,还是给同学充沛的探究时间,让他们通过独立考虑、交流讨论,从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呢?很多胜利的教学标明,在教学中为同学营造出一个“对话场”,在生生、师生多角度、多层面的对话中,能让师生相互分享经验、沟通考虑,生成新的看法。
3.教学宗旨变“关注知识”为”启迪智慧”。“知识关乎事物,智慧关乎人生;知识是理念的外化,智慧是人生的反观。”从知识课堂走向智慧课堂,为同学的智慧生长而教,应成为我们数学教学的倾心追求。怎样通过对“因数和倍数”内涵的`深度挖掘,在教给同学数学知识的同时,更教会他们数学考虑的方法,让他们在数学课堂上释放潜能,开启心智?这是我设计“因数和倍数”这堂课的宗旨所在。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建构”,使同学领会因数和倍数的意义;通过独立考虑、交流谈论,初步掌握求一个数所有因数的方法。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同学思维的有序性、条理性,增强同学的探究意识和求索精神。
3.通过教学,让同学从中感受到数学考虑的魅力,体验到数学学习的乐趣。
教学准备:
练习纸、学号卡等。
教学重、难点:
掌握求一个数的所有因数的方法,学会有序地进行考虑。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