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读后感合集15篇
当看完一本著作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幸福读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幸福读后感1我最喜爱毕淑敏的《提醒幸福》了,它阐述了在生活上喜或者悲的时候,都要提醒自己,正确看待事情,尤其要记得关于幸福的提醒,它给了我很大的感触。
现实生活上,每个人的经历都不会一帆风顺,或许是遭到意外,或许是碰到绑匪,或许是破产的危机,这些都会给你造成灾难或者损失,甚至使你一无所有。这时,有的'人悲痛欲绝,怨天尤人,有的人则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我们就应以乐观的态度应对人生中的一些灾难。“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正因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钱没了能够重新赚过,至少,我们还拥有健康的身体,这也是一种幸福呵。“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能够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正因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
每个人的人生际遇各不相同。就应说上帝对你有多重视,它就可能让你的人生有多磨难。记得有作家说过:每个人都是上帝咬过的苹果,它个性青睐你的话,缺陷也就大些。我们一出生就没有了选取的余地,那我们就唯有勇敢地去应对,发奋地去奋斗,经过了这些挫折之后,就会有好日子等着你。“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人生就是这样,先苦后甜,这才是最真实的人生。
人,从呱呱坠地起就要对每一件事情认真负责,尽自己最大力量去完成每一件事,正因我们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存在意外,这些意外可能随时都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人不可能知道自己的生命有多长,如果每件事情都马虎了事,就对不起自己,对不起自己存活下来的使命,因此我们要做到,认真活好每一天,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就算是某天遇到点什么意外,也对得起自己,不枉活了一次。
我们要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在灾难降临时,要提醒自己坦然乐观地去对待;志得意满的时候,也不好忘了提醒自己,灾难随时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因此我们要加倍地珍惜幸福,享受幸福。要知道在任何时候,任何状况下,幸福都会存在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以乐观的态度对待人生,对待生活,我们的生活会更多彩,世界会变得更加美丽。
幸福读后感2最早认识周国平是一次帮同事的女儿买周国平的书,了解了他的人和书。然后从图书馆借了周国平的《生命的品质》,有散文,有断片,文体较多,所以没有很深的印象;再有老师送我一本精致小巧的书《风中的纸屑》,里面的文字和书一样的精美;但让我真正了解和喜欢周国平的应该是老公买回来的《智慧引领幸福》。
虽然这本书不知道为什么是毛边书,给人感觉是用一只大老粗碗吃现代精致的小菜,给人有点不搭调的遗憾,但这不影响文字的阅读,不影响思想的深刻,不影响对作者的崇拜和对这本书的喜爱。
拿到一本好书,我喜欢先跳跃式的翻阅,就象在大海中嬉戏,随手掬起的就是一朵洁白的浪花,而我知道还有更多的浪花在海里跳跃。而这种片断式的文字更适合如此的看,看那一段都是浪花的翻跃,珠珠晶莹,朵朵美丽,让人不忍掬起,又不舍放下。有时会对某段文字,字字品位,句句感悟,遐思万千;有时会感觉某段话就好像是写给自己的,给迷茫的自己指点迷津,给忧伤的`自己鼓励安慰,给胆怯的自己信心和勇气;有时看着看着就忍不住的惊喜,这就是我想说的话,只是我还没想明白,他就说明白了;有时看到一句话似曾相识,好像在那看过或者谁曾说起,我又非常的赞同和认可。
这种跳跃式的阅读直到一本书基本都翻阅完了,我才开始从头到尾仔仔细细地毯式的阅读,生怕错过那句经典。而第二遍的阅读又是一番感受,这种经过人生的积淀,又从心灵流淌出的文字,读多少遍都觉得滋味犹在,依然引起思想的震撼,依然感受到生命的呼唤。
读这本书感觉如遇智者,他说了你想说却总也说不明白的话语;他解答了你一直耿耿于怀的疑惑;他化解你了心中时隐时现的纠结。一句话或让你豁然开朗、或让你会心一笑、或让你怅然若失,如此的文字让你觉得你懂了作者或者说作者读懂了你。
或许从看《风中的纸屑》开始,我也喜欢上了这种片断式的文字,开始了自己片断式的思考和记录。这种写作方式让我感受到了一种自然的抒发,一种随意的思考,一种细致入微的发现自我。《智慧引领幸福》让我更加深刻的感受到这种片断式的记录需要一种智慧,一种思想,一种厚积薄发的功底才能引人深思,促人自省。在这样有着生命的文字中,感受豁达,感悟释然,体会人生,体味真情。而要拥有这样的智慧,要写出这样的文字,需要的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由于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无法行万里路,但幸好我可以读万卷书来充实自己,让读书来引领智慧,让智慧来引领幸福。
幸福读后感3提醒幸福这篇文章其实在初中课文里就学过,当时就觉得很好,可是那是的自我还小,读不出其中的深意。之后陆续又读过一些毕淑敏教师的文章,觉得很多都说出了自我的心声,最近重温提醒幸福,心灵再次受到洗礼。
文章开头说“我们从小就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天气刚有一丝风吹草动,妈妈就说,别忘了多穿衣服。才相识了一个朋友,爸爸就说,细心他是个骗子。你取得了一点成功,还没容得乐出声来,所有关切着你的人一齐说,别骄傲!你沉浸在欢快中的时候,自我不停地对自我说:“千万不可太高兴,苦难也许立刻就要降临……”文章中的这些描述和现实中的我太相似了,我已经习惯了在提醒中过日子,看得见的恐惧和看不见的恐惧始终像乌鸦盘旋在头顶,很少有时间去享受生活的乐趣。
所以,毕淑敏说幸福也需要提醒真的很对,她还说,幸福,就是没有痛苦的.时刻。我觉得这句话说得有些纯粹了,作为一个人,不可能事事顺心没有一点痛苦,可是,即使有痛苦,也未必就不幸福。我常常写日记,把开心,幸福的琐事记录下来,那就是一个提醒幸福的过程,因为每次写着开心,幸福,心里那种满满的知足感,真的会让你感叹:“我很幸福!”。我也常常把不开心,把痛苦的时刻记录下来,在那一刻,的确感受不到幸福,但当我回头去看那些经历过的痛苦的时候,我明白,我过来了,我成长了,我提高了,每当那时,我还是能感受不一样的幸福。就算你正经历着苦难,你也同样能够感受到幸福,因为幸福不是事情,不是经历,而是一种心灵的感觉。
幸福就是:在那一刻,你并不是期盼能得到更多,而是庆幸自我已经拥有了这些。所以,我想引用毕教师的话结束我的文章:“当我们一无所有的时候,我们也能够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们还有健康的身体。当我们不再享有健康的时候,那些最勇敢的人能够依然微笑着说:我很幸福。因为我还有一颗健康的心。甚至当我们连心也不再存在的时候,那些人类最优秀的分子仍旧能够对宇宙大声说:我很幸福。因为我以往生活过。”
幸福读后感4二零零九年,和大学同学一起毕业分到录井公司,初到新的城市、新的公司,一切都是新鲜的,像开启了生活的一道门,那里阳光四溢,充满希望。< ……此处隐藏7349个字……/p>幸福读后感13
在《幸福之路》一书中,罗素没有运用任何高深的哲理,而是把一些自己经历证实过的看法归纳起来,制做出一张获取幸福的良方,希望人们能够找出自己生活理念中的病因和治疗方法、也能够找到幸福的真谛并使自己变得幸福。他在序言里说:“在以下的篇章里,既无高深的哲理,也无渊博的征引。我只是把通情达理的一些意见归纳起来……因为不少烦恼的人凭着适当的努力可以变得幸福,所以我才写下这本书。”罗素书中论述不是抽象的理论,而是他自己生活实践的结果,是他的阅历和观察积累而成的人生感悟。因此,这本书浅显易懂,读起来趣味性较强,而且确实对追求幸福的人们有启发作用。
在书的前半部分罗素谈了不幸福的原因和现象。他讲到人们不幸福一部分原因是由于社会环境,一部分是由于心理素质。显然,这本书主要是剖析世界观、伦理道德观、生活习惯等给人带来的.不幸福或者幸福的感受。罗素认为,不幸福的人一般是因为深陷在“自我沉溺”之中而不能自拔,他分析了三种自我沉溺之人,分别是自责者、自恋者、自大者。
罗素在书的后半部分则告诉人们如何走上幸福之路的方法。首先他分析了产生快乐的因素,然后论述了兴趣、情爱、家庭、工作、休闲、获得与舍弃等因素与幸福的关系。罗素说,幸福,显然一部分要靠外界环境,一部分要靠自身努力。除了外界环境,他认为在个人自身的范围以内,幸福是很简单的事情。也就是说,如果能拥有温饱、健康、爱情、颇有成就的工作、小范围的受人尊敬,就足以使人幸福,这几乎是人人可以达到的自然的幸福。然而还有一种幸福是精神层面上的幸福,其唯一的条件是人们的热情和兴趣向外而非向内发展,也就是说人们想要得到这种幸福,首先要摒弃自我中心,跳出自我,放远目光,客观地看待自己和他人,满腔热忱地融入社会生活。
另外书中还有这么一句话:“每个人都愉快地接受爱,又自然而然地奉献爱,由于这种相互幸福的存在,每个人便会觉得世界其乐无穷。”不断地付出和得到爱,幸福是平淡生活的体会、是点点滴滴的快乐,是大多数人都能拥有的。而且,幸福并不在于金钱的多少,也不在于名誉的多少;不在于是否荣华富贵、人前显赫,也不在于是否粗茶淡饭、平实无奇。一个普通的人,如果读懂了自己,读懂了生活,他就会找到幸福的真谛,同时也会感到:幸福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幸福读后感14《提醒幸福》读后感
从前,我常常觉得幸福总是属于发奋奋斗后获得成功的那一刻,却只在乎奋斗,忘记了什么时候幸福才会降临。此刻,我最终明白,幸福与奋斗相伴,在发奋的过程中,幸福已经围绕在我身边,而不是在特定的某个时刻经过什么个性的仪式,经上帝的批准说此刻幸福已属于你了。我所想的幸福太隆重,在自我眼中看到的仅有困难,烦恼,辛劳而忽略了自我就应时常去感受幸福。其实苦难与幸福是相伴的,谁说苦难之中就没有幸福只是我们太“重视”苦难,认为幸福一向会在那儿等我们,可是幸福是需要我们自我去创造的。
在预报有暴风雨来临之前,我们为什么必须要闭紧窗户,而不是打开窗户去欣赏暴风雨来临之前难得的夜色美境呢为什么不及时体会这一刻的.幸福呢那时人们必须在想,等暴风雨过后再欣赏也不迟啊,可暴风雨过后,人们又在收拾破坏的家园,又会有新的烦恼,而此时,幸福又已经不知不觉的溜走了,是这样的无声无息,是这样的不留痕迹。
由此看来,幸福真的需要提醒。一个人忙忙碌碌一生,临终的时候唯一的遗憾是没有感受过幸福,这难道是上天的不公平吗不,这是正因他自我不懂的把握幸福,不懂得提醒幸福,一个乐观的人,是正因他懂得把握幸福,即使他失败恶劣,遇到了挫折,但他仍然欢乐,正因他时常提醒幸福,他明白了通往幸福的密码。
快节奏的步伐,让许多人都感受到了压迫,紧张,可是幸福不会随之减少,只看你对它是不是有诚意,能不能发现它。其实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满载幸福的安逸的梦,可许多人都不敢放飞它,此刻,就让我们一齐把它放飞吧!让它时常提醒自我要幸福。
闭上双眼,让我们面朝大海,感受春暖花开。
幸福需要提醒吗是的,我们经常听到父母、朋友,同学提醒自我,不好悲观,不好失望,却从来没人提醒自我珍惜幸福!
于是乎,我们整天哀叹生活的困苦与艰难,日子的平淡与无聊,工作的平庸越乏味,情感的冷漠与冰冷,再也评为不到幸福的感觉。总觉得自我是世界上做不幸的人,总觉得别人的日子是南无逍遥自在。
其实,幸福很简单,幸福很容易。当你看到垂危的病人多生的留恋,难道你不为自我拥有健康而感到幸福吗当你吐着疲惫的身子,回到温暖的家里,捧着母亲为自我热好的饭菜,难道你不感到幸福吗幸福无处不在,只要你用心体会,全心珍惜,你就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
幸福读后感15利用寒假时间读了《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一书,收获颇丰,作者李跃儿有着二十多年的摸索经验,用一个个人性教育的个案分析,充分向我们诠释了孩子的幸福是如何被家长和教育者一步步拿走的,我们又该如何使孩子健康幸福的成长。
幸福是什么?孩子的幸福又是什么?到底是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过李跃儿的这本《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相信我们会找到答案的。
“孩子是脚、教育是鞋”这是李跃儿提出的教育观点。教育者(教师、家长)是造鞋人,只有他们了解了孩子脚的大小、形状、特点,造出合适的鞋,孩子才会感到幸福。
成人应尊重自然赋予儿童的行为与动作,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以免错失一生仅有一次的吸收性心智最强的时期。而大多数家长此时逼着孩子认字、计算,完全违背了人的自然属性。人的生理生长机制不但是预先设置好的,精神的机制也是预先设置好的。它就像一棵树,何时发芽、何时出土、何时抽叶、何时开花都由其内在预先设置好了的机制所决定的。这个阶段的孩子是处于感性认知阶段,还没有发展起逻辑思维的能力,如果逼着他们算算术,无疑于赶着鸭子上架,结果只能徒劳无功。不尊从孩子成长机制的行为是愚蠢的。
在李老师的故事中,有一个“棍棒之下出逆子”家中有三个男孩,主犯杨杰和大弟、二弟以及他们的父亲都被判刑,这是一个悲剧的家庭,原本杨杰是一个品学兼优的孩子,但由于父亲暴烈的脾气,致使孩子走上了犯罪的不归路……正是因为孩子的父母,以及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在剥夺着孩子的幸福,那些扭曲的教育观念、错误的教育方法使得我们的孩子开始变得不再幸福,但这绝不是我们所希望看到的状态!这是一个惨痛的案例,告诉我们孩子的幸福是如何被一步一步的改变。
作者李跃儿在书中还提到的“教育,首先是让人成为人的,是提升人的,拯救人的,其次是增长智慧、传达知识的。”而现实当中,尤其是在中国,成人对于孩子,大都是只注意孩子的身体和学习,却很少注意背后的那个心灵。
我们作为家长也好,老师也罢,似乎都应该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教育观念和行为。给予孩子幸福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但我们要重新定义幸福的概念:人是否幸福,并不取决于他有多少财富,是否过着奢侈的生活,而在于人的内心有没有酿造幸福的工厂,有没有对于“幸福”这个概念的准确理解和把握,有没有获得幸福的智慧。作为教育者和家长,我们首先要清楚孩子“幸福的根源”,这绝非是孩子要什么就满足什么。
文档为doc格式